close
螳螂複眼上的黑點

        談到Leonardo da Vinci,年輕的人想的可能是da Vinci Code。但對於我這般的老人,印象最深的還是他的名畫蒙那麗莎(Mona Liza)。若以這幅畫的淵源與過程,或完成後的下落等下筆必成長篇大論,但在此姑且不談,因為畢竟距昆蟲太遙遠。重點是我們在欣賞蒙那麗莎的畫像時,無論從那一個角度看,似乎都可與她的瞳孔對上焦,好似都與畫中人對侍,使得這幅畫更是出名。
        然在昆蟲裡竟有具備與蒙那麗莎相同眼睛的種類,那就是螳螂。在觀察螳螂的複眼時可見眼上有個黑點-偽瞳孔,由於從各個角度看,都可以看到它,讓人覺得牠一直盯著自己看。大家都知道,昆蟲的複眼為許多個單眼聚合而成。當你觀察螳螂複眼時,只能看到面對你角度少數幾個單眼底部的黑色部份,如此不管你如何移動位置,黑點都是存在的。
        光是螳螂可談的話題就不少,如牠捕捉獵物時的敏捷、正確的獵捕行為,交尾時雄蟲如何逃過被雌蟲捕食的方法等等。此外,牠對產卵場所的選擇能力更是讓人折服。據日本每年嚴重積雪地區40多年來的調查,在這些地區的大螳螂(Tenodera acridifolia)一年只發生一代,以卵越冬,春天孵化的若蟲到了初夏發育變成成蟲。到了秋天母成蟲尋偶、交尾、產卵後即死亡。然雌蟲為了選擇最佳產卵場所──亦即產卵場所的高度──花了不少心血,倘若產卵的位置太高,目標太明顯則容易被鳥類啄食,太低可能導致卵鞘埋在積雪中以致卵窒息而死。雖然每年積雪量有所變化,且產卵期都在開始積雪之三個月前,但雌蟲似有預知氣象般的超能力,而將卵產在比積雪略為高一點的樹幹、樹枝上。當然,目前尚完全不知道螳螂以如何方法或機制預知三個月後的積雪量。然若我們可以明瞭其機制並利用在預知將來數個月後的降雨量等等,或對水資源的調整、控制等必有很大的貢獻。此就有待昆蟲人去努力揭開謎底。
        再者,談到昆蟲的複眼,依牠的種類、大小、形狀、發達程度都不一樣,如蜻蜓頭上具一對由超過二萬個單眼聚集而成的大複眼。既然有了大眼睛,蜻蜓勢必有極佳的視力。其實不然,牠的視野頂多方圓一公尺。此由複眼的構造和行為上可推知。有關複眼構造在普通昆蟲學、形態學或生理學的書籍上都有介紹,不必在此贅述。至於行為上的表現,當以掃網捕捉蜻蜓時,牠一靠近捕蟲網,旋即以急速旋轉的飛翔逃離。若是牠的視力不錯,從遠處即可見到危險,不致於飛臨捕蟲網一公尺的近距離才發現而改變飛翔方向落荒而逃,看來不但人不可貌相,蟲蟲也是一樣的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