豉蟲為何不會相互碰撞

        我想很少有人不喜歡遊山玩水吧! 我也喜歡,只是沒有太多的時間罷了。我喜歡山甚於海,理由之一是,山上的昆蟲比海上的多。為什麼海中的昆蟲比較少,這是值得探討的一個題材,但在此略而不談,還是來談山上的情形。
        山上不但有樹林、草原,還有溪流、沼澤,隨著地形、水質之異而有不同的昆蟲分布。在這裡可以看到一些水棲昆蟲,較常見的是豉蟲類。豉蟲常成群在水面上活動,牠們迅速地畫個圓圈划水游泳,像是在跳圈圈舞。已知豉蟲以每秒鐘50次的頻率擺動漿般的後腳而游泳,這樣的頻率相當驚人,但我從來沒看過牠們互相碰撞發生「車禍」。
        其實豉蟲活動的樣子很像我們在玩水上摩托車,當多輛摩托車以上述速度滑水時,那種場面可不得了,一定亂成一團。但豉蟲因為觸角基部具備了可以感受水面波動變化的感覺器,而能感受到獵物掉落水面掙扎時的水波變化,或同伴在水面上游泳所引起的漣漪,一起來捕捉獵物或廻避與同伴的碰撞。如果我們能夠開發出具備此種功能的水波感覺器裝在水上摩托車或快艇上,在海上飆車或飆艇不知會有多過癮且安全。若成功開發出這種超靈敏的水波感覺器後,還可以再開發氣壓變化感受器裝在摩托車或汽車上,將可大幅減少車禍的發生。但如此也可能助長飆車族科技型表演的風氣。
        談到感受空氣流動變化的感受器,讓人不禁聯想到蜚蠊神速的逃難工夫。當我們發現蟑螂想輕輕拿起拖鞋用力打牠時,牠一溜煙就不見蹤影。這是因為牠的腹端有一對葉片狀的尾角,它宛如高性能的風速計,能夠感受秒速兩公分的微小空氣流動,一旦感受到這種超微風,牠就迅速朝下風處移動。研究顯示,蜚蠊在感受空氣流動後的0.001秒內即可發起該採取的行動,並且具有一秒鐘移動體長10倍距離的短跑能力。反觀人類自感受刺激至發起行動,其間需要0.01-0.001秒;至於超大型的恐龍更要花上2-3秒才有所反應,亦即在被其他肉食性動物咬了兩、三口後,才會開始逃跑,由於此時已受傷,牠反抗或逃離的能力降低不少。從這個角度來看,體型巨大並非樣樣都好。
        昆蟲能有如此驚人的超級感覺、運動系統,乃是牠們在將近四億年的時光中演化出來的,靠著這種功能才得以建立繁榮的地位。雖然不少生物、工程專家對昆蟲的這套本事驚羡不已,積極嘗試開發類似的超靈敏感受器,但至目前為止,研發的結果與昆蟲所具有的本能相較,還是差了一大截。(本文版權屬作者所有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