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亞洲地區水稻飛蝨類害蟲生態及管理研習會與會心得

        個人目前於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植物保護系服務,主要工作為接續本系鄭前主任之糧食作物(特別是水稻)害蟲研究,迄今已七年。但因近年蟲害研究業務種類及數量增加等因素,仍需負擔其他工作項目,諸如嘉義地區之入侵紅火蟻、鳳梨外銷供果園等害蟲研究。但整體而言,仍以水稻害虫為主要研究項目。
        水稻飛蝨為遷移性害蟲,在東亞地區,其發生源(終年繁殖區)主要在中、北越及海南島,隨適當氣流遷飛至大陸華南繁殖,再遷飛至台灣、韓國及日本。其族群在台灣雖可以少量越冬,但大多數由北越、大陸華南地區及菲律賓之呂宋島遷入,發生量及所造成之為害程度與外地遷入之族群量具密切關係。東亞各國對此類r型害蟲之防治方法,多以抗蟲育種及藥劑為主,久之,更造成生物小種、抗藥性及次要害蟲取代等問題之迅速產生,連帶影響遷入地區對該蟲管理策略之擬定,此為東亞許多國家對遷移性害蟲仍相當注重之主要原因。
        2007年12月初,筆者受邀前往日本九州參加亞洲地區水稻飛蝨類害蟲生態及管理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受邀與會者尚包含泰國、越南、菲律賓、中國及韓國等東亞地區水稻害虫主要研究專家學者,內容涵蓋褐飛蝨生物小種的演變、抗藥性情況、近年來與褐飛蝨遷飛有關之生態、遺傳及管理等研究成果。筆者在會中則以「台灣水稻褐飛蝨及白背飛蝨發生趨勢及現況」為題,論述兩種稻飛蝨在台灣之發生演變及現況。
        由此次研討會發表之主題內容,大致可看出日本在水稻飛蝨類害蟲之研究,屬於較全面性之團隊研究,研究學者雖然分屬於不同地區之研究機構,但共同合作研究之主題包含水稻飛蝨類害蟲之遷移、發生預測、抗藥性、生物小種、飛蝨危害後之誘導抗性及東亞地區相關飛蝨族群之遺傳分析等。而中國大陸及韓國之研究亦漸朝此方向進行,假以時日,必可累積豐碩之研究成果。反觀台灣,水稻害虫之研究人員甚少,相關計畫之研提往往受限,很難與之相提並論。
        此次之研討會過程中,有許多值得學習效法之處,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對工作專注及敬業。研討會參與人員於舉辦期間,鮮少有半途離席之情況發生,其敬業學習之精神令人感佩。另外在與會的中場休息,甚至晚宴過程中,隨時都有一些人,不論是大學教授或植保業者,會依據你所報告的內容,提出相關詢問或想法,由此可見他們在這研討會過程中,絕對是相當用心學習、聽講,因此在晚宴中,許多人員(包含非演講者)根本很少有多餘的時間靜下來好好享用晚宴。此外,在研討會期間,時常可以看到老師帶著學生四處拜訪,頗有薪火相傳的味道,這大概是國內研討會比較不易見到的情景。
        最後一天研討會結束前綜合討論,除針對整個研討會議程建議外,另外亦提出未來國際合作計畫之建言,例如各項檢測技術及標準之建立,並期望能將各國所得試驗結果,公布上網分享,期能針對危害亞洲嚴重之飛蝨類害蟲問題,透過國際合作資訊分享等方式,供做各國管理策略擬定之參考,做為舉辦此次研討會之完整結束,並為未來國際合作奠立基礎。
        此次能順利前往日本報告,非常感謝本分所植物保護系鄭前主任的提供資料、協助整理及修正,才得以順利整理出報告之內容,否則,光靠個人淺薄的經驗、資歷與資訊,很難完整且有系統呈現飛蝨類害蟲在台灣發生狀況及沿革。另外也很感謝系上專題討論課程之英文訓練,過程雖然令人萬分煎熬難受,但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增強,有絕對的助益。這一次,讓隻身且第一次參加國際研討會的我,能大略聽得懂別人的演講內容,也較有膽量用英語表達個人意見與想法,深深覺得從中受惠良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