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昆蟲生態研究室-貓蚤生物學研究

        都會區的居家寵物及流浪動物總是深受跳蚤所苦,這些跳蚤還會騷擾飼主,甚至無辜的路人也難以倖免,依本研究室於 1992 年的調查顯示,台北市流浪貓狗身上採集到的蚤類皆為貓蚤 (Ctenocephalides felis)。昆蟲生態研究室飼養貓蚤已逾 15 年,除進行貓蚤一般生物性、內寄生蟲及攜帶病原 (如:立克次氏體) 研究外,還可提供大量蟲體供藥劑試驗,期望在貓蚤防治上累積更多有用資訊。為此,本研究室建立了本校唯一飼養貓的動物房,確立貓蚤繼代培養及相關試驗操作技術,並發表多篇科學性報告,貓蚤的研究是昆蟲生態研究室的重點研究項目。
        貓蚤成蟲飼養 (自由活動) 於貓體表毛皮上,待貓蚤吸血、交配後產卵,蚤卵會散落於貓籠底盤。定時收取蚤卵,於生長箱內飼育為成蟲後,再回接於貓上,此為本研究室維持貓蚤族群的基本方式。大量且均質的供試蟲體可供應各類研究所需,本研究室以市售豬血塊烤乾 (50℃,48 hr)製成之豬血塊粉餵養貓蚤幼蟲,可使 85% 以上的貓蚤幼蟲於 3 週內完成發育。此貓蚤人工飼料來源不但便宜、容易取得,且製程簡單、長期保存品質穩定。野外貓蚤幼蟲主要以血便為食,其他蛋白質的補充有助於縮短幼蟲發育時間,尤以棲息環境中大量出現的無效卵、有效卵甚至其他弱小蟲體,都可能成為幼蟲的食物來源。2002 年以觀察到的貓蚤同類相殘卵行為進行研究,推測以卵為食能提供幼蚤快速生長和發育所需的養份,而同類相殘卵的行為,可能限制貓蚤族群大小。而由排出的血便量比較和無效卵的另類親代投資,推測貓蚤雌蟲擔負大部分照顧幼蟲的責任。本研究室更是首次成功讓貓蚤在離開寄主動物的環境下進行交配,清楚觀察交配過程中雄蚤以觸角、爪及把握器抓住雌蚤以進行交配,也證實了雌蚤的多次交配,並顯示此對貓蚤是有利的繁殖策略。
        另一方面,簇蟲 (gregarine) 是節肢動物中常見的腸道寄生蟲,本研究室於 2004 年 2 月在台北市大安區流浪狗身上的貓蚤腸道內首次發現簇蟲寄生,此簇蟲可能為新種。藉由貓蚤簇蟲生活史觀察,發現簇蟲營養體具有上節、核、前體及後體,只存在於貓蚤成蟲中腸,並以上節附生於中腸細胞 (圖1)。行有性生殖時,營養體會變為不具上節的配子,而兩配子結合後形成合子,合子會持續分裂形成數量眾多的卵囊體 (圖2)。而當配子囊體成熟後,這些卵囊體將隨著跳蚤血便排出,其他貓蚤幼蟲取食帶有卵囊體的血便時,即感染而完成其生活史。
        目前也已完成簇蟲在野外貓蚤上之感染率調查,自 2006 年起兩年間,從台北市流浪動物 (貓與狗) 身上採集超過 5 千隻貓蚤,其中約有 15% 的貓蚤感染簇蟲,且雌蟲與雄蟲的簇蟲感染率相近。其中將近 30% 的貓狗帶有感染簇蟲的貓蚤,表示這些流浪動物的生活環境中散佈著簇蟲卵囊體。而貓或狗身上貓蚤感染簇蟲的比率有顯著的差異,這可能是貓與狗的休憩生活方式不同所致。在採集貓蚤的過程中,另將感染簇蟲的貓蚤接於研究室飼養的貓身上,並將產下的蚤卵及血便混合人工飼料進行累代飼養,目前已成功在實驗室內建立感染簇蟲的貓蚤族群,感染率較野外高。
        自 1992 年至今,本研究室藉由貓蚤為試驗材料完成之博碩士論文已有 7 篇,發表於醫學昆蟲學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Entomology 及 Medical and Veterinary Entomology) 之研究報告4篇,並每年於國內外各研討會發表相關論文。2001 年開始,也以貓蚤為主題申請執行國科會計畫,內容包含貓蚤同類相食、精子傳遞,及貓蚤內寄生簇蟲之研究。本研究室目前由主持人及博士後研究帶領碩士級研究助理、博碩士研究生,持續進行貓蚤相關主題之探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