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鼈為什麼不見了  朱耀沂老師


        田鼈是水棲昆蟲中體型特大的一群,至今全球所知的田龞有三十餘種,都屬於Lethocerus一屬。由於田龞的觸角隠藏在複眼之下,牠的學名由希腦語的被忘記(lethe)與角(ceras)所組成。順帶一提,在羅馬神話中有一條名叫Lethe的河流,據說喝了這條河的河水會忘記過去的一切,或許因為這個故事,飛行在樹蔭間的蛇目蝶科、蔭蝶類都以Lethe為屬名。
        田鼈的分布以中南美洲為多,約有二十種,其中包括體長達11~12cm、超大型的南美巨田鼈(L. grandis)。有些書上說南美有體長達30cm的巨無霸田鼈,這種記載是很不確實的。台灣有悌氏田鼈(L. deyrollei)和台灣田鼈(L. indicus)兩種,前者體長5~6cm,後者約有7~8cm,並廣泛分布於東南亞,是當地有名的食用昆蟲。一九六○年代,我投入於當時重要水稻害蟲二化螟、三化螟的研究,在稻田中不難發現由數十粒葡萄籽般的卵粒形成的田鼈卵塊──不過由於保護卵塊的雄蟲被我在稻田中走動所引起的水波驚動,都潛入水中,得仔細看才找得到牠。
        田鼈的卵塊通常是由雄蟲負責照顧(參見拙著《情色昆蟲記》p.236〔商周出版社〕)。但不知從何時開始,稻田中愈來愈難找到田鼈的踪影,牠現在已成稀有昆蟲了。詳究其原因,無非跟稻田裡的農藥撒布有關。因為稻田中噴撒的農藥雖依施藥方法、生長期而異,但70%以上的農藥都落在田裡的水中,對在水中生活的昆蟲當然有不小的負面影響。雖然田鼈成蟲還能伸出腹端的呼吸管從水面直接吸取空氣中的氧氣,但若蟲因為是利用腹部的細毛蓄積空氣而換氣,容易受到水質變化的影響而窒息死亡。
        水質的污染不僅直接威脅田鼈的存活,對田鼈的民生問題衝擊更大。田鼈是捕食性昆蟲,食量出奇的大,食物包括蝌蚪、小魚及其他水棲昆蟲,這些獵物當然也因為水質污染而減少存活量。以較小型的悌氏田鼈為例,在實驗室飼養的一對雌、雄成蟲,產下約80粒的卵,順利孵化後,經過若蟲期互相殘殺、脫皮時的意外事故等,發育到成蟲者只有15隻,但其間所有的田鼈成員共吃掉約1200隻的小魚。換句話說,要讓田鼈順利發育長大且留下後代,必須要有足夠且大量的獵物。從此也知,水質污染直接與間接威脅田鼈的存活。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產卵場所的確保。由於田鼈的卵若長期浸泡在水中,容易導致呼吸困難而窒息死亡,田鼈母蟲都將卵產在伸出水面的竹竿、水棲植物的莖桿上,然後交給雄蟲來照顧。因此想要讓田鼈好好生存,不但要有未受污染的水、豐富的食物──水棲動物,還要有充足的水棲植物。從生態保育的角度來看,當我們評估某一水域的環境品質時,田鼈是很理想的傘種(Umbrella species)。(本文版權屬作者所有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