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成教授  昆蟲分類研究室

EP13_02.jpg 

 

本研究室主持人之專業背景為昆蟲形態分類。研究主題為具經濟重要性的粉蝨科害蟲,為生物多樣性中極為基礎且重要之研究領域,並為國內唯一的粉蝨分類專家,多年來的研究具開創性及連貫性,除深具學術價值外,對粉蝨類害蟲之檢疫與防疫工作貢獻甚大,研究成果受到肯定。此外,經常與國外同行學者保持連繫及參與學術活動,在其研究領域已為知名人士。研究內容除傳統形態分類外,亦利用支序分類學方法,納入生物學、成蟲形態、以及分子標記等特徵,將粉蝨分類朝向多元的方向發展,尋找更多分類特徵的資料來分析粉蝨的類緣關係,深入探討其分類體系及進化過程,以期重建合理完整的粉蝨科分類系統。台灣的粉蝨蒐藏標本數量豐富,目前研究室主持人粉蝨科昆蟲的分類已累積十六年以上 (1987~2007) 的基礎與經驗,文獻與標本材料相當豐富。

粉蝨 (whitefly) 係半翅目 (Hemiptera)、胸吻群 (Sternorrhyncha)、粉蝨總科(Aleyrodoidea)、粉蝨科 (Aleyrodidae) 的刺吸式昆蟲,多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粉蝨兩性成蟲均有翅,身體及翅上覆有白色蠟粉,此為其科名之由來。粉蝨的屬和種的界定是利用第四齡若蟲 (偽蛹殼) 的特徵,但是一些多食性粉蝨其外部形態常隨著寄主植物的不同在剛毛的數目、形狀及長短也不同,因此容易引起鑑定上的困擾。屬階以上的高階分類体系乃以成蟲的特徵為主,其亞科的歸類,從兩種化石標本中發現粉蝨成蟲具有相當長之口吻,與目前胸吻群之特徵不盡相同。最古老的粉蝨化石則出現於 135 百萬年前,但並非現存之粉蝨種類 (Schlee, 1970),目前粉蝨科 (Aleyrodidae) 可分為粉蝨亞科 (Aleyrodinae) 與複孔粉蝨亞科 (Aleurodicinae),共有 161 1556 (Martin and Mound, 2007)


EP13_03.jpg

        近年來得力於本研究室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員所累積之研究成果與國際交流合作,加上越來越多新種之發表與種類數之累積,過去利用若蟲形態所建立之分類系統已無法滿足現狀。未來加強成蟲形態分類系統並結合分子特徵,應用支序學重新修訂屬與族階級之同物異名現象,針對世界百大入侵種煙草粉蝨探討其起源與分化。目前重要研究成果如下:

1.粉蝨科昆蟲型態分類學研究:

本研究以傳統若蟲期形態為主,輔以成蟲特徵、顯微構造進行基礎分類學研究,並以支序學方法作為類緣關係之系統分析。目前以完成「台灣粉蝨誌」為基礎,並藉著交換及商借標本以完成「全世界粉蝨科昆蟲屬級階層」之支序學研究。近年來已發表許多新種與新屬,並針對某些物種之分類地位進行修訂。應用支序分類學的研究過程中,更發現許多屬及族的分類位階混亂,但從事粉蝨形態分類研究學者甚少,從 1990 年後迄今再無任何族分類階層相關報告問世,因此粉蝨科內的分類位階仍有許多有趣的進化關係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的空間。

         2. 粉蝨科昆蟲分子分類學研究:

往昔利用外部形態無法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對族群或種間判別或近緣種間的鑑別仍需透過生物技術操作方法尋求有用的分類特徵以輔助分類系統或類緣關係的推斷。特別應用在探討經濟性害蟲的族群變異、以輔助過去利用形態、細胞、生態、行為等特徵無法解決的一些分類或進化的問題。粉蝨若蟲形態易因寄主而產生極大差異而影響種類鑑定,應用分子支序學輔助種類鑑定與類緣關係探討,目前部分研究成果 (mtCOImt16S rDNAITS1 rDNA18S rDNA) 支持許多屬及族的分類位階混亂,推測部分形態特徵具有趨同演化的現象並會影響種類之分類地位,因此粉蝨科內種類的分類位階確實需要分子特徵來輔助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