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系學生不可不修的一堂課---基礎昆蟲學   李後晶老師

       這是第一門進入昆蟲學領域的專業課程,主要課程內容從介紹昆蟲在地球上的強勢地位開始,逐步引導學生認識昆蟲與其他節肢生物開始,並介紹昆蟲形態特徵及生理機能來掌握昆蟲身體的奧秘。當我們可以了解昆蟲的攝食、繁殖及避敵行為之際,必須將昆蟲放入其生存環境中,去考量昆蟲的生存策略,如何在特定棲地中與其他生物共同生存並能擴展其族群。對於一些具有較為特殊生活習性的昆蟲,會特別加以介紹,例如社會性昆蟲,如何從單隻生活的種類漸漸演化出群體生活,甚至社會結構及生殖分工等的社會性昆蟲。最後課程會進入較應用層面的學習,也就是對昆蟲害蟲的了解與管理,如何利用已知的昆蟲學知識進行對蟲害的防治,降低對人類經濟環境及健康的危害,此課程搭配著實習,利用一些標本,由同學親手操作與觀察,來了解昆蟲的形態構造,而野外採集與觀察是建立現實與理論關係的最佳時刻。

        本課程為昆蟲學之基礎養成教育,為本系學生昆蟲學相關課程之先修科目;介紹基礎昆蟲學之主要相關領域,由授課教師負責該領域之課程規劃;內容包含昆蟲形態、昆蟲發育、昆蟲行為、以及昆蟲生態等領域的基本觀念介紹。

        於昆蟲形態部分,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瞭解昆蟲的外部形態及內部構造,並且比較昆蟲與其他節肢動物及其他物種之間的不同。外部形態為昆蟲研究發展中最早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部份,昆蟲的形態具有高度的多樣性,經常是作為物種之間分類的特徵依據,因此在基礎課程中瞭解昆蟲的基本形態是不可或缺。

        昆蟲的生活史中,從卵孵化到成蟲的階段需要經由變態(metamorphosis)的過程以改變形態適應環境。本課程於昆蟲發育的部分,包括昆蟲胚胎發育的簡介以及內分泌調節脫皮及變態的機制介紹,給予同學基礎的發育生物學與內分泌學的認識。除基本生理機能外,也包括控制昆蟲動作反應之肌肉、神經系統,最後探討昆蟲除自我調控外,也可能與其他同、異種昆蟲及不同物種間的影響調控,使學生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的方式進入昆蟲學的領域。

        另外,昆蟲亦展現多樣的行為表現,包括覓食、捕獵、求偶及擬態 等行為。該部分針對昆蟲對於環境的適應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作介紹。昆蟲與環境的關係非常密切,例如授粉、營養階層等關係都非常重要,因此針對昆蟲生態的部分在課程中提供觀念性的探討。課程最後則基於昆蟲生物之主題,即社會性、寄生性、捕食性及家畜昆蟲學,簡要介紹各類別的代表性昆蟲。

        除知識領域外,對於實驗及操作性之昆蟲技術也會詳加介紹,使學生瞭解昆蟲應用於科學研究中的基本技巧,課程中也會隨著每年昆蟲界新的發現做適度的探討,為課程增加新鮮度及豐富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