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兩、三年前的事,一位初中生寄了封電子信問我,螳螂的複眼有一個黑點,那個黑點隨著人看螳螂的角度而移動,若是從左邊、中央到右邊看牠,雖然牠的頭和複眼沒移動,但黑點會跟著人移動,看來一直凝視著人,不但如此,兩個人從左右兩邊看,都同時看到那對準人的黑點,到底那黑點是什麼,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 1452-1519)的名畫「蒙娜麗莎」(Mona Lisa,義文名La Gioconda,法文名為La Joconde)。若要談論此幅畫的名稱、由來、背景、特點等,勢必長篇大論,在此我只點出它出名的原因之一,那就是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都會發現蒙娜麗莎的眼睛直視著你,對你微笑;以學昆蟲的人來看,就是有似螳螂般跟著觀賞者移動的眼神。達文西為何能夠畫出那樣神奇的眼神?只有他自己知道。

螳螂是埋伏型的獵食高手,位在倒三角形頭部的兩個角上的大複眼,可擴大視野,便於發現獵物。那複眼裡的黑點呢?已知大多數昆蟲有單眼和複眼兩種眼睛,看東西用的是由上萬個小眼聚集而成的複眼,每個小眼只看到物體的一小部分,上萬個小眼裡的映像結合起來才變成一個物體,當對象物向左右移動時,部分小眼上的映像便消失。螳螂就是以小眼上映像的出現、消失,來判斷獵物的動靜。但小眼對前後移動的物體的識別力較差,加上複眼是近視眼,離開獵物1公尺時,已看得甚為模糊,因此雄螳螂會從

正面慢慢接近雌螳螂而交尾。我們採集昆蟲時也一樣,從正面或後面捉到昆蟲的機率較大;若是從左側或右側接近,被牠發現而逃走的可能性較大。

呈長圓錐狀的小眼裡有色素細胞,夜行性昆蟲到了晚上,色素細胞中的色素會集中到角膜,擴大側面的透明層,讓進入小眼的光線可達到周圍的小眼網膜。這種色素集中於角膜的情形,在以夜間為主要覓食時段的螳螂身上尤其明顯。螳螂的複眼到了晚上,變成可吸收所有可視光線波長的黑色,但在白天,這些黑色色素在小眼圓錘體的深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和我們視線相同角度的小眼中的黑色色素──小黑點,也就是所謂的「偽瞳孔」。


在達文西十多歲作徒弟學畫的年代,盛行為了正確表現人物先畫個裸體,此後再給他(她)穿上衣服的畫法。但達文西後來不採用這種畫法,採用的是模糊輪廓的筆法,「蒙娜麗莎」就是代表作之一。為了更生動描出人體,達文西還深入研究皮膚下肌肉、骨骼的構造,並曾解剖一些屍體,甚至留下心臟由心房、心室四室而成等不少有關人體的記錄。他曾經解剖並比較一位老人和年輕人的屍體,發現老人血管的細又硬、血流量減少等,留下有關老衰屍體的首次解剖例和記錄。達文西這種不滿足於現況,想更進一步追求其究竟的態度,讓他不只在畫壇上成為巨擘、也在科學史上留下美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