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昆蟲有關的蜜大致有三種:第一種即花朵為了吸引授粉昆蟲所分泌的花蜜(nectar),它當然也成為昆蟲的食物及飛翔時的能源;第二種為蜜蜂類利用花蜜釀造出的蜂蜜(bee honey),它不但是蜜蜂幼蟲的食物,也是野外食物欠乏時的救荒食物;第三種是蚜蟲、介殼蟲、葉蟬等把口針插進寄主植物的篩管吸取汁液後排泄出來的蜜露(honey dew)。 

雖然篩管中的液體含有營養,但濃度並不高,尤其對昆蟲發育極其重要的蛋白質及氨基酸的濃度偏低,因此上述這些具刺吸式口器的昆蟲為了取得足夠的蛋白源,把口針插入篩管後就整天待在原處吸汁,除非必要,不再移動。牠們在前胃中將汁液濃縮,把剩餘的糖分、水分從腹端排出去,這些排泄物就是蜜露。因此蚜蟲類可說是糖尿病的病患。由於蜜露有甜味,一些螞蟻為了從蜜露得到糖分,會保護並養育蚜蟲,兩者之間發展出共生關係。蜜露中的醣分不僅是螞蟻之所愛,滴在寄主植物枝葉上也可當一些微生物的培養基,微生物在此大量繁殖,致使沾到蜜露的部位一片污黑,引起所謂的「煤病」。

通常蜜蜂搜集花蜜來製造蜂蜜,但當受到氣候影響,花朵的花蜜分泌量不多時,蜜蜂也會收集蚜蟲所排洩的蜜露,從此製造蜂蜜。由於台灣位在亞熱帶地域,四季總有蜜源植物開花,因此在台灣的蜜蜂不必依賴蜜露維生,但在德國、荷蘭及北歐地區,這種「蜜露蜂蜜」相當普遍,據說它較欠缺香味,與一般以花蜜製造的蜂蜜不同氣味。在中南半島則有「橡膠樹蜜」,這是由橡膠樹葉片的蜜腺所分泌之糖分製成的。

那麼蜜蜂如何把花蜜變成蜂蜜?先由外勤工蜂利用食道末端膨脹而成的蜜胃,將花蜜帶回巢窩後,把蜜胃中的花蜜吐到內勤工蜂的胃裡,此後以多醣類為主成分的花蜜在內勤工蜂的胃裡受到轉化的作用,分解為容易被消化吸收的單醣類──葡萄糖與果糖。由於花蜜的含水量超過50%,因此工蜂會把已分解成單醣類的花蜜放在口腔上弄成薄膜狀,然後伸出舌頭讓其中的水分蒸發、濃縮,再將它吐在巢房裡,加速水分的蒸發。在約35℃的巢溫下,經過23天的處理,含水量已降到1318%,最終做出含糖量接近20%的蜂蜜。換句話說,蜜蜂工蜂是製造高濃度單醣類溶液的生物機具。

由於蜂蜜具有高濃度的糖及酸性(酸鹼度3.7),防腐效果良好,古埃及和古中國利用蜂蜜與內勤工蜂分泌的蜂蠟,來製作木乃伊或保存屍體。更由於蜂蜜是營養價值高且具甜味的天然食物,至少自中石器時代起,人們就開始食用蜂蜜,從西班牙、非洲地區所發現的該時期壁畫可知,當時的人已懂得從野生蜜蜂的巢窩採蜜。順便一提,採花蜜的昆蟲雖多,但只有蜜蜂類(Apis spp.)具有把花蜜變成蜂蜜並貯藏大量蜂蜜在自己巢窩中的特性。

在既知的十多種蜜蜂屬昆蟲中,西洋蜂已隨養蜂業之普遍分佈於全球,其他蜜蜂屬的種類則僅分佈於亞洲南部至東亞地區,這範圍恰好和黑熊、馬來熊的分佈地域重疊。尤其馬來熊,學名為Melursus ursinus屬名的涵義為「蜜(mel)的熊(ursus)」,種名為ursus的形容詞,表示牠和蜜蜂有密切的關係。馬來熊的前腳有長爪,牠利用此利器搔壞蜂巢,取食其中的蜜和幼蟲。為了保護長爪免於磨損,馬來熊走路時總是把前腳腳端向內彎曲,姿勢看來怪怪的,故有懶熊的別名。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黑熊類(Ursus Selenarctos spp.)也是蜂蜜的愛好者,這從童話《小熊維尼》就可看出。由於黑熊類是蜂類的勁敵,蜜蜂對黑色特別敏感,會試圖展開攻擊,因此從事養蜂相關工作的人員都穿白色甚至銀色、且表面光滑的衣服,好讓蜂類無法停在上面。此外,有人著手比較蜜蜂對黑頭髮和褐色頭髮的反應,但並未找到明顯的差異。

由於蜂蜜是甚有利用價值的物質,早在古埃及時代人們就開始養蜂,而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一些著作中,已有關於養蜂的相關記載,例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動物誌》(Historia Animalium)、維吉爾(Vergilius, 70-19 BC)的《農耕詩》(Georgics)、瓦羅(Varro, 116-27 BC)的《農業論》(Rerum Rusticarum)、科盧梅拉(Columella,約1世紀)的《農業記》(Rei Rusticae)、普林尼(Plinius, 23-79 BC)的《博物誌》(Naturalis Historiae)等,其中兩則記述從現代養蜂學來看是欠乏科學根據的。一為「蜜蜂從雄牛發生」的雄牛生蜂說(Bugonia)。關於此則之謬誤,我曾在《農業世界雜誌》第三○○號「朱子見聞」中介紹過,在此不再詳述。另一為「聲響可以讓出去分封的蜜蜂返回」的說法。


根據《動物誌》第九卷第四十章(由於此章的寫法及內容與其他章節有所不同,有些學者認為它並非出自亞氏之筆):「蜜蜂喜歡一些噪音,因此在蜜蜂為了分封成群飛出時,可用小石頭、陶器碎片等製造噪音,把牠們引回蜂箱中。」這種說法自古希臘時代即在歐洲民間流傳。維吉爾的《農耕詩》第四卷也有一段提到蜜蜂的分封:「蜜蜂分封時,在蜂箱周圍撒滿薄荷草和雛菊,並敲鈴鐺及奏樂,如此蜜蜂會認為此處是可安居之地,而自動降落到有香味之處,藏身於原來的蜂箱之中。」不過,目前多數蜜蜂專家都否定「蜜蜂會被聲音引誘」的觀點。相關研究顯示,女王蜂與工蜂對400Herz左右的音域略有反應,但對400Herz以下的聲音幾乎毫無反應,何況是打鼓敲鑼或演奏其他樂器,這些聲音都不能引起蜜蜂任何反應。

其實為了分封飛出的蜜蜂,通常不會直接飛到遠處,而是停留在附近的樹枝上,結集成群後再尋找可以長住的造巢處。因此,所謂的「奏樂鎮蜂」不過是人們偶然的行為恰好呼應到蜜蜂的習性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