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uyama 奧山利規 實驗室
 
        研究主題是利用電腦模擬的方式來對族群動態學獲得更多的了解,對於動物行為和群聚動態間的交互作用更是特別感興趣。群聚的動態是由許多個體行為因子所導致的,例如覓食和生殖行為。同時,個體的行為也會受到群聚動態的影響。舉例來說,動物會隨著各個有交互作用的物種間的個體密度改變而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如此行為的改變就會影響之後的群聚動態。因此,同時考慮行為表現改變和群聚數量變化的過程可讓我們對群聚動態有更多的了解。
       
之前是針對相同生態功能群的跳蜘個體的捕食做實驗(intraguild predation,IGP,相同生態功能群個體間的捕食)。理論模式的預測結果顯示物種間的共存在IGP的情況下不太可能發生,即使IGP在自然界中是相當普遍的,因此表示理論和實際數據是不一致的。簡言之,我發現在現有的模式並不能充分的描述動物行為的表現。例如,跳蜘表現的行為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但是這部份的差異並沒有被例入模式中。雖然跳蜘是日行性的物種,但是許多個體在白天時還是會待在巢裡不出來覓食,只有一小部分的個體會隨著人為設定的光周期活動。當這些行為差異在某種程度上被詳盡的放入理論模式中之後,儘管有IGP的交互作用,群聚動態還是會變的十分的穩定。所以推測行為差異是一個影響IGP群聚動態的關鍵因子。
       
雖然跳蜘是研究行為很好的材料,但是用來進行群聚動態實驗卻有一個困難點。要進行群聚動態的理論預測實驗,我們需要可靠的時間序列,用跳蜘當材料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現在開始嘗試利用其他生物做材料,例如蟎蜱和豆象。這些物種的生活史較短,因此讓我可以用來作預測群聚動態的實驗。
       
當理論和實際數據相互互補時,可以讓我們對生態學有最好的了解。儘管生態理論充滿了隱含的設想不是一個人的思考可以穿透的。舉例來說,有許多不同的經驗公式可用來測量生態系中物種間「交互作用的強度」。當生態學家考慮要如何收集最好的數據來符合和測試交互作用的強度理論時會有不確定性。而這些可能符合的經驗公式的激增對這種不確定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理論學家也可能發展出沒有經過詳細考慮是否有效的理論。幫助理論和實際數據整合也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