蟎蜱類小史   朱耀沂老師

繼〈西洋史教我們如何做個昆蟲人〉後,我想換個口味,以三期談談蟎蜱類,因為自從黃讚、羅幹成、何琦深、施劍瑩等大將陸續退出台灣蟎蜱學研究的第一線後,現在此領域的研究人員甚為欠乏,期望有人能承先啟後,深入他們未觸及的研究範疇。我對蟎蜱外行,只能寫些有關蟎蜱的花絮文章,但仍期望能收到拋磚引玉之效。

蟎蜱類由於長大變為「成蟲」後,具有四對腳,因此不屬於昆蟲綱,而與蜘蛛一樣屬於蜘形綱(Arachnids)中的一目Acarina。雖然牠們的身體不大──例如吸飽血液的牛蜱等體長不到一公分──但會寄生在人畜的身體上吸血,也常寄生在乳酪等食品,並為害各種農作物,自古即受到人們的注意,留下不少不名譽的記錄。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一五五○年間的莎草紙上已有蟎蜱引起熱病的記錄;公元前約八五○年,古希臘詩人荷馬記載了寄生於狗體上的蟎蜱;至公元前四世紀,亞里斯多德在他的《動物誌》有不少被今人認為是蟎蜱的記述,由於此時尚未有放大鏡、顯微鏡,只能靠肉眼觀察,將蝨子與蟎蜱混淆是常發生的事。例如「……蝨子從肉類發生,起初是不出膿的痘子般,但把它插破,便出現蝨子」,雖然文中說的是「蝨子」,但今日看來無疑是癬蜱(Acaridiae)之類。

又如「……只是驢子不受蝨子、蟎蜱之寄生,此兩種可在牛體發現,羊和山羊身上有蟎蜱但無蝨子,豬體上有又大又硬的蝨子,……所有的蝨子都是自動在物體上自然發生的……」,此處所述的「蝨子」包括蟎蜱,可能還包括食毛目 (Mallophaga)昆蟲。其實驢子不受蟎蜱、蝨子寄生是完全錯誤的。古希臘時代有獸蜱(Ixodes spp.)的血──其實是寄主動物的血──可治療潰瘍、丹毒的記述,至羅馬時代普林尼(23-79)在《博物誌》提到名叫kamaileon的一種藥草有殺蜱作用,也述及獸蜱吸血後身體飽滿,彷彿要爆裂般,以及牠無肛門等。

至十七世紀,由於顯微鏡的發明,有關蟎蜱的記載明顯增加,虎克(Robert Hooke)在一六六五年著的《微物圖解》中,圖示了兩種蟎類,並說牠是卵生動物,腳的構造與蟹、蝦類似。義大利醫生F.Reddy在他一六八八年出版的《有關昆蟲發蟎的試驗》中記述,在照顧周到的獅子、老虎身上未發生蟎蜱從此間接否定「自然發生學說」,另外在穆菲(T. Muffet)的《昆蟲劇場》(1685)雷文霍克A. van Leeuwenhoek的《自然祕密》(1695)中,也提到蟎蜱的生活習性。

至十八世紀林奈在《自然體系第十版》(1758)Acarus屬之下以「具八隻腳、頭部側面有一對眼睛……等」為特徵,記載了三十一種的蟎蜱。

至於中國大陸,在公元前一、二世紀編纂的《神農本草經》中,已有「汞可殺死皮膚中之蝨」的記載,但此處所指的蝨其實是蜱類,此後發表的一些書籍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530-550)、蘇敬等的《新條本草》(659年)、陳藏置的《本草拾遺》(739)、寇宗奭的《本草衍義》(1116年)等,都有「治疥」,即治療「瘡疥癬蟲」的記載。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56)竟有「牛蝨」之一項,說明牛蜱的藥效,提到牛蝨發生於牛體,形似芝麻,有黑、白兩種,其中白色者對小孩之「痘疹毒」有藥效,即把牛蝨烤燒磨成粉末服用,或依病童年齡取相同數目的白色牛蝨,和米混拌,磨成粉末,做成年糕狀,空腹時服用等。不過現在蟎蜱已成農業、衛生,甚至環境上重要的有害動物之一,它在醫藥方面的利用已少有人談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