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專訪   丁照棣老師

        丁老師1997年畢業於本系前身植物病蟲害學研究所昆蟲組博士班,目前服務於本校生命科學系,主要專長為演化遺傳學、分子演化學及族群遺傳學,丁老師從大學到研究所,都是在本系完成學業。丁老師說,其實在大學時期就跟一般同學一樣,還記得大一第一次出去採集到了指南宮,看到很多新奇的事物,例如看到昆蟲的假死等,覺得非常有趣,跟班上同學的感情也都很好,大家所熟知的蕭旭峰老師和丁老師是同學。
        丁老師一路修了很多課,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大三所修的,由吳文哲老師及洪淑彬老師所開設的生態學,因為丁老師從這時候開始思考畢業之後的出路,也在大三下學期時,修了張慧羽老師所開的昆蟲遺傳學(當時張老師剛在系上成立遺傳學實驗室),因此對於遺傳學領域開始產生興趣,當時的遺傳學實驗都是以果蠅做為材料,做一些基礎科學的研究,這與丁老師本身的興趣最接近。
        而除了生態學是屬於基礎科學,昆蟲系必修的課程尚有普通昆蟲學、昆蟲分類、昆蟲型態學、經濟昆蟲、昆蟲研究法等,這些學科都幫助丁老師在科學研究上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當開始接觸到遺傳學這個領域之後,就從大學時期開始,一直在張老師實驗室完成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而博士班期間接受林飛棧老師的幫助及影響很大,林老師和張老師不僅對於實驗的要求嚴謹,也很鼓勵學生多看期刊,雖然當時沒有像現在一樣網路發達,隨時可上網找期刊,但是林老師實驗室訂了很多期刊,並且放在研究生室,讓學生能夠很容易的就取得,也能讀到最近期的期刊,如此的潛移默化之下,對於科學的學習進步很快。
        丁老師的研究主題從第一個國科會的暑期計畫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變過,對於遺傳學的濃厚興趣可見一斑,主題為種間雜交的遺傳分析,一開始是針對台灣本地的兩個近源種,在自然族群不會雜交,但希望在實驗室內建立雜交種,希望研究雜交之後染色體的配對及雜交後代雌性及雄性個體的表型變化,後來到芝加哥大學進行交換研究期間也是利用不同的近源種,分析基因的分歧對雜交後代的影響,論文中主要做台灣大果蠅以序列分析上看近源種的關係,另一部份為黃果蠅在配偶選擇上偏好的遺傳研究。而丁老師對物種間遺傳差異的興趣,一直以來以是從基本遺傳學的研究一直到分析種化基因的演化就是丁老師長久一來努力的目標。
        丁老師希望給學弟妹們勉勵的話,昆蟲系的基本訓練其實與其他系所的差異不大,只是我們以昆蟲作為研究的對象,而昆蟲本身的範疇也很大,大家可以把眼光放遠,系上每個老師的領域都不同,因此畢業之後的發展是可以很多元化的,只是有時置身其中的時候不太容發現,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已經畢業的學長姐其實任職於全台各大領域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