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男
伊利諾大學博士
2008/1-
兼任教授,國立台灣大學
1997-2008/1
教授,國立台灣大學
1983-1997
簡任技正兼科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973-1982
簡任技正,台灣植物保護中心
Q:何時對昆蟲感興趣?
A:小時候常和同學在鄉下甘蔗園灌蟋蟀—台灣大蟋蟀,抓到後飼養牠們,也用牠們來玩「鬥蟋蟀」(編:用台灣大蟋蟀鬥,酷耶~)。
Q:求學時印象最深刻的是?
A:大學畢業後當了三年的助教,當時資源缺乏,無可用的教材須自行查閱各種書籍編列講義。但正因如此,加上朱耀沂老師的重視,當時的普通昆蟲學、昆蟲分類學實驗訓練非常紮實(編:這點記得先前高穗生系友便有提到),正課更都是一年的課程,為學生打下非常好的昆蟲學基礎。後來到了國外(編:國外是研究所才念昆蟲),因為那三年當助教的訓練,念起書來駕輕就熟,保有競爭力。
Q:何時立定目標從事研究工作?
A:大三。大三時就立定未來想從事研究工作,對生態學、經濟昆蟲特別有興趣(我認為了解昆蟲的生態,才能有良好正確的應用)。
Q:給後輩的建議?
A:
1. 新世代的年輕人應具備三個基本素養:語文能力、數學思考、生態倫理。
2. 凡事有三層思考:談到族群,上推群聚、下推個體;談到做主管,上推經理、下推一般員工。以至少三個層面來看待事情。
3. 建議大家將自己的格局定位在「生命科學」,而不是昆蟲。格局先放大,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再回到昆蟲的範疇,才能有更深入和完整的思考、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4. 多修習各種生命科學相關課程;多閱讀市面上新發行的科普書籍,跨大視野、了解天下事。科普書籍的優點是作者不僅有學術背景,更有人文素養,看他們寫的書得到的收穫將不只是科學知識的灌輸。
主編後記:
陳秋男老師於去年年初退休,也正式轉學(學佛)。和老師聊天,也許是因為老師博學多聞、加上態度平易近人,不知不覺訪談就超過了兩小時。和老師談天,除了制式問題外,我們還聊到「論語新譯」—以自己的看法來詮釋孔老夫子與學生的對話內容;這其實就是腦力激盪、刺激思考的過程,鍛鍊自己對一個議題的探討能力。總而言之,本次訪談,我不僅得到許多知識,更得到許多啟發。再次謝謝陳秋男老師接受我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