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fo:

王琄嬋

2008-      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 助理教授

2003-2007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

1997-2002  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 森林科學專攻 博士

1995-1997  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 森林科學專攻 碩士

1989-1993  台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昆蟲組 學士


Q & A:

Q:求學時印象最深刻的是? 

A:大學時跟同學一起去夜採還有做調查,開始真正接觸昆蟲、近距離欣賞昆蟲的美,那時的點點滴滴都還印象深刻!

Q:何時立定未來目標? 

A:本身不是那種會做許多規劃然後照著規劃一步步實行的人。大學時原本並沒有規畫未來想從事研究工作,但畢業時很想把日文學好,當時也獲得日本交流協會的獎學金,才出國讀書。


Q:留學日本的印象? 

A:剛到日本讀書時,教授希望我每天到實驗地(環境幽美,楓葉的顏色隨四季變化,非常美麗)幫他的樹澆水,起初認為平凡無奇的例行公事,其實有它的意義存在:在每天澆花的過程中,我開始留意環境中的各種昆蟲、開始觀察它們的行為,這對後來研究的幫助非常大。

Q:未來的研究方向? 

A:利他行為的演化議題非常有趣,未來也會繼續朝這個方向去發展。

Q:日本昆蟲研究環境與台灣的差異? 

A

  1. 在台灣,學生通常是被動接受他人告知的訊息;在日本,大家重視的是主動思考的能力。
  2. 在日本,一般大眾對於從事研究工作的人非常尊重,這種感覺在台灣似乎較難感受到。
  3. 日本有許多的學生是研究所才讀昆蟲,而且大多是自己去唸,但會定期舉辦讀書會。
  4. 實驗室的同仁每個都非常專注於研究,且言談中總是充滿著自信(能大聲、清楚的說出自己在做什麼樣的研究);縱使研究主題不同,大家仍會熱心地互相幫助。

Q:給後輩的建議? 

A

  1. 對於有興趣的事物就要多去接觸、並常和他人交談,幫助自己找到未來的出路。
  2. 不論從事什麼工作,不須跟隨流行,現在的熱門不代表五年後、十年後也會一樣熱門。
  3. 堅持自己的興趣,充實自己的實力,等待機會的到來。

 


 

[主編後記]

王琄嬋老師是輔大生科系的新進教師,專長為社會性蚜蟲之演化生態學,教授昆蟲學、生態學、演化學、保育生物學課程。訪談過程中,老師的直率和藹讓我印象深刻。老師談及留學日本的學思經驗,描述日本學生在談論自己的研究時是多麼有自信,這讓我有當頭棒喝之感。我呢?我能不能有像他們那樣的自信?能不能像他們那樣和其他研究生清楚地談論自己的研究。與其說能不能,應該說願不願意,不同實驗室的人,願不願意彼此分享研究經驗、互相幫助。王老師也提到,若我們研究生能從現階段就開始培養互相分享研究經驗和討論的風氣,未來大家雖在不同研究崗位,仍有較多機會促成研究團隊,藉由合作、集思廣益,應能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在科學上也能有較大的貢獻。再次感謝王琄嬋老師接受我們的專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