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蠶寶寶的食性上動腦筋

        俗稱蠶寶寶的家蠶,學名為Bombyx mori,是「取食桑葉的家蠶」之意。而桑樹的學名為Morus bombycis意指「屬於家蠶的桑樹」。過去養蠶必先種桑樹、採桑葉,因為家蠶是只肯吃桑葉的典型單食性昆蟲,兩者之間維繫著焦孟關係。
        家蠶為何只肯吃桑葉?起初專家們認為桑葉中必定含有誘發家蠶食慾的特殊成分,但經多種試驗結果證實桑葉中並無這種特殊物質。只不過其他植物都含有家蠶不喜歡取食的物質罷了。而桑葉只不過是唯一不含此類忌食性物質的食物,使得家蠶得以取食牠而發育。所以,用火燒毀或剪掉家蠶的味覺器小顎鬚時,牠們能吃些蘋果,甚至蛋糕。由於牠們吃得很勉強,發育當然大不如以桑葉飼養者,吐絲、造繭量也差,根本不符生產絲繭的經濟原則,但此舉無疑地打開家蠶利用的新局面,日後經過多次篩選育種,大幅改善家蠶的造繭力。
        透過遺傳基因的分析,也明白家蠶的食性由牠的基因所控制,且廣食性為隱性遺傳基因所控制。既然經過雜交可以育出這些肯取食甘藍、紅蘿蔔、蘋果葉等的家蠶,現在不但可以此類食物取代桑葉養蠶,更可以把這些廣食性家蠶利用於菜市場垃圾的處理上,如此可節省不少垃圾清潔處理費,還可獲得有機堆肥及養蠶成品。
        談到家蠶的特性,當牠以桑葉飼養時,從孵化到結繭大約經過二十五天的幼蟲期,其間體重竟然可以增加為孵化時的兩萬倍,並吐出以絲蛋白質(sericin) 為主成分、直徑0.02mm、長1500m的蠶絲,這些蠶絲無疑是濃縮桑葉中的蛋白質而來。如此看來家蠶是個高效率的活體蛋白質合成生產器。倘若以基因轉殖、生物技術讓牠合成營養價值更高的胺基酸或蛋白質,對不久的未來我們可能面臨的食物缺乏──尤其是動物性蛋白質缺乏的解決上,將有很大的助益。
雖然絲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並不高,尤其自從人造纖維出現,蠶絲以纖維資源之利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它在其他方面的用途是不容忽略的。以鹽酸鈣溶解而得的蠶絲膠體有抑制多種黴菌繁殖的效果,即是其中一例。更具體的說,以蠶絲膠體為培養基時,多種黴菌根本無法繁殖,但把這些黴菌移植到洋菜培養基時,它們立刻開始繁殖。如此一來,利用蠶絲膠體的「靜菌特性」竟開發出隱形眼鏡、開刀後的縫合絲等重要醫療材料。此外,已知蠶絲具防止紫外線、預防脂肪肝等的作用,因而開發出一些含有蠶絲成分的化妝品、醫藥品,甚至健康食品。
        但至目前為止,蠶絲中未被發現的特性仍不少。若是就家蠶以外的所謂「野蠶」蠶絲加以探討,或可找到利用價值更高的特性。只憑這一點,家蠶、野蠶絲仍為取之不完的天然資源。(本文版權屬作者所有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